马国兴老师的《我在郑州挺好的》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之前读过马老师的《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和在《读库》上发表的《家长的小升初》《中考魔方》《新冠高考》“升学三部曲”等作品,我对马老师的写作题材和书写文风印象深刻。
读这本“父子家书”是在一个夜晚,万籁俱寂,无人打扰,书信上的文字愈加清晰。读信,也读“旁白”,我像穿越到了一段旧时光,虽不认识这段时光中的两位主人公,但对书信中记录的时代和事件,以及字里行间满溢的年代感并不陌生,书信上的一个个字,一件件事,拢织成了一段跨越了十年时光的家人情缘。读完合上书页,我深深感慨着,平凡人的故事,是如此深邃动人,可是——谁来书写?谁在书写?
(资料图片)
所谓亲人,不止是血脉,也是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马国兴与父亲马耀武1992-2001年间的书信往来。
家书始于马国兴读高二的假期,因女同学到家里玩,为向父亲解释自己和女同学的关系,儿子写下第一封书信。十年后,马国兴已在郑州安家,因已有电话,书信自然终止。
十年间的父子家书里,都聊什么?
有父亲教诲如何行文的——
“关于你的来信,在文风上太啰唆,篇幅太长。这在你们中学时代是免不掉的通病。一封家信,应主题突出,简而明之,一目了然。以后写信、写文章要注意。”
有关心儿子学业成长的——
“你是二十岁的年轻人了,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正是学知识、练本领、步入社会的好时机,加上现在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只要学有成就,管什么一人一条船,越少越尊贵。”
也有关于日常生活的——
“要节约花销,因为还没有挣到钱。就是能大把大把地挣钱,也要注意节俭。勤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换句话说,用较少的钱办较大的事。”
还有关于感情婚姻的——
“选择对象的先决条件,不是看人长得多漂亮,关键是看其心里美。一个人能事事处处关心别人,能体贴人,知书达礼,这就足以使你去接触、去深谈、交朋友,以及恋爱。”
1992到2001年,距今不过二三十年,可那个时代的人们,写信,是真的写,真的笔墨和字纸,无从借助电脑、手机和网络,装进信封,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而后是一日一日地等。
从十八岁到二十七岁,十年间,父亲的关爱和教诲陪伴了一个青年的蜕变与成长。与父亲的书信交流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和寄托。真实的书信,带着不同的式样和重量,为生活注入徐徐展开的力量。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写过一部小说:《如父如子》,这也是一个关于父子关系的故事。是枝裕和借书中人物表达了一种观念:家人是什么?除了爱,也是时间。这句话由代表底层的雄大对代表精英的良多说出——两个人都是父亲,因儿子抱错事件,反思何为父子。
家人之间,也是时间。不止是血脉的连接,在家人身上投入的时间,时间看得见。
一字一事地写,郑重地记录人生
这本“父子家书”令我感觉熟悉和亲切的还有对于时代的忠实记录。
其中马国兴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的经历,我又“重温”了一遍——几年前我关注马国兴,正是因为他写的《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这本书,当时我刚进入一家书店工作,对于如何经营书店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在网上搜到这本书后,看到作者写的竟然是在与我同一座城市并且是一家老牌知名书店的工作经历,我如获至宝,迅速下单购得。
马国兴还是知名出版品牌《读库》的特约审校。巧的是,我也是《读库》的忠实订户,总是能在收到的书目上看到马老师的名字。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三篇关于儿子升学的文章,也在《读库》上发表。同为家长,阅读这些文字,在借鉴子女升学经验之外,我更为马老师这份记录生活日常的意识所折服。
马老师还打理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杂览”,上面经常发他的阅读笔记,每次读完我都暗暗惭愧:都是爱读书的人,自己怎么那么懒惰,让阅读产生的“蛛丝马迹”都飘散在风里,手里没有留下几许文字。
马老师喜欢说:写字如写心。他自己正是这样一字一字、一事一事地“写”,心事、心情、心得皆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将来回望时,走过的每段人生,都认真端重。
我心目中有一份文学“偶像”名单,他们各有各的写作经验,而马老师的这份关于“写”的态度和执着,离我更近。
普通人的事,正是人间每天正在发生的事
当下的图书市场上,以“家书”“家风”为名的多是名人的书信和家事。学习名人家训,树立自家家风,正成为一种“风尚”。
然而,只有名人的家风家训家教才有阅读和学习的价值吗?
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古人的故事,名人的家事,有时只可远观,学起来却难。
而同一个时代里,普通人的家庭中,并不缺乏可资借鉴之事。只是,普通人多没有记录、留存、整理的意识,而在图书市场里,平凡个体的故事又面临着推广和销售的风险。
我从马国兴老师的这本书里,深刻感受到相同时代下的情绪共鸣,书信间记录的普通家庭里的家事,更贴近普通人,读起来也更为亲切。这样的书,还是太少了。
可是,普通人的事,正是人间每天正在发生的事。
就像马老师在序言结束处引用的《明星与素琴》作者云从龙的话:
“大地上处处都有故事,我们的谈资里也从来不缺故事。只是很多时候你都是活在别人的故事里,甘做配角甚至附庸,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在历史的河床上,你其实一直都是主角。今天,人们对王侯将相有多么迷恋,湮没在故纸堆中的普通中国人就有多重要。因为,他们在很多时候,就是你的前世今生。”
是啊,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无比重要。
关键词: